市场盈利模式仍待探索。一是用户数据分析能力薄弱。能源行业强调以生产为导向,缺乏对用户信息和数据的解析能力,对用户行为捕捉和需求感知力度较弱,导致综合能源服务同质化程度高、交易成功率低、用户参与意愿不足、服务推广和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与传统能源相比,综合智慧能源所涉及的用户数据更为复杂多样,分析难度更大。二是新能源送出的系统经济性难以保障。发电企业更注重电量上网的利益,造成新能源发电机组仍不能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经过10多年的技术进步,新能源发电机组发电效率大幅提升,但涉网性能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电压支撑能力、功率控制水平远不能与常规机组相比。在系统成本增加方面,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消纳一个单位的新能源电力边际成本呈几何级数增加,调节电源的经济性难以保障;在电网侧成本增加方面,大规模新能源接网和输电工程利用率偏低,即使纳入输配电价仍难以取得合理回报。

一、产品概述(WBDG-2000电容电感试验仪可靠解决了测试者的各种需求)
无功补偿电容器是满足电力系统无功平衡的重要设备。近年来无功问题得到了电业部门的普遍重视,无功补偿成套装置已大量投入配电网运行。电能供给要求系统有功与无功实时平衡。因此,无功补偿装置应满足自动跟踪、实时补偿的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频繁投、切无功补偿电容器组。电容器组的投、切操作,就会产生过电流与过电压冲击,引起电容器损坏。为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早期发现电容器缺陷,避免故障扩大,需要定期进行检测。而在现场电容器都是成组并联的,传统方法是将电容汇流排拆除,然后用老式电容表进行测量,由于电容器组是由几十至上百个小电容器组成,要拆线测量电容量的工作量很大,而且经常拆线会使得螺丝滑牙或没有上紧而留下隐患,也容易造成电容的二次损坏。因此,非常期望有一种测试仪器不用拆线就能测量各个小电容器的电容量,减轻检修人员的负担,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提高配电网运行的保障性。
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我公司经过攻关,*终研制出一种利用新试验方法进行测量的仪器,这就是三相电容电感测试仪。该仪器可以在不拆线的状态下,测量成组并联电容器的单相电容或各种组合连接类型的三相电容器,同时也能够测量各种电抗器的电感,本仪器还能测量工频状况下的电流,该仪器接线方便,操作简单,减轻了检修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现场的测试效率,为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功能特点(WBDG-2000电容电感试验仪可靠解决了测试者的各种需求)
本仪器可在不拆线情况下测量成组并联电容器的单个单相电容及同时测量各种连接类型的三相电容,同时本仪器也能测量各种电抗器的电感量,还可以做为工频电流测试仪使用,一机三用,满足现场的多种使用;
测量时本仪器显示测量电容值或电感值的同时还可以显示测量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阻抗、相位角等数据,以便更好的分析试品的好坏;
仪器采用240×128大屏幕带背光的液晶显示,白天夜间均能清晰观察,中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
仪器内置大容量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存储50组测量数据;
仪器内置高精度实时时钟功能:可进行日期及时间校准;
仪器自带高速微型热敏打印机:可打印测量及历史数据;
仪器试验电源过流保护功能:电源输出短路不会损坏仪器。
三、技术指标(WBDG-2000电容电感试验仪可靠解决了测试者的各种需求)
输出电压 ~2V, ~20V
输出电流: ≤10A
测量范围
电容:0.1uF~2000uF
电感:0.1mH~10H
电流:1mA~10A
电压: 0 ~25V
测量精度
电容:±(1%+2字)
电感:±(1%+5字)
电流:±(1%+2字)
电压:±(1%+2字)
外形尺寸 350mm×230mm×190mm
仪器重量 8kg
四、使用条件(WBDG-2000电容电感试验仪可靠解决了测试者的各种需求)
环境温度 -10℃~50℃
环境湿度 ≤85%RH
工作电源 AC220V±10%
电源频率 50±1Hz
仪器功率 200W
五、面板介绍(WBDG-2000电容电感试验仪可靠解决了测试者的各种需求)
Ua、Ub、Uc、Uo:测试线电源电压输出端;
ua、ub、uc、 uo :测试线采样电压引入端;
Ia、Ib、Ic:电流钳接线引入端;
电源开关:接通和断开交流电源;
FUSE : 保险盒
:仪器接地端子
液 晶 屏:显示操作提示及测量数据
键 盘:仪器各种功能的操作
打 印 机:打印各种测量数据
核心技术尚需更新和突破。一是储能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目前储能系统集成设计,EMS、BMS、日常管理技术等尚不成熟,相关技术标准缺失,并网验收标准不够完善。其中,使用范围*为广泛的电化学储能,在保障性、使用寿命、回收再生、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降低成本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数据壁垒有待解决。智慧能源行业通信协议标准依然缺乏,终端能源设备的接口、协议不统一,单一能源系统数字化水平高、能源数据孤岛林立、不同品种能源数据壁垒难以破除,缺少将行业内部和跨行业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整合而成的智慧能源一体化大平台。新技术自主化及深度融合欠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能源系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关键设备与技术的自主可控使用、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可靠防护措施、其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应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扬州万宝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